走进楚雄市东华镇枇杷分选车间,金黄的果实堆成小山,工人们正麻利地将枇杷分拣、包装、入库。清甜的果香混着机器的轰鸣,一箱箱包装精美的鲜果整齐码放,等待发往全国各地。
“枇杷分选车间的设备运转是否正常?产品的销路怎么样?”近日,楚雄市纪委监委督查组来到东华镇枇杷产业园,对闲置资产盘活情况开展“回头看”。
谁能想到,这片忙碌的产业园曾是闲置荒废的景象。此前,楚雄市纪委监委在日常监督中发现,东华镇部分村集体资产、资源存在权属不清、招租程序不规范、产业规划滞后等突出问题,导致利用率低,部分长期闲置甚至荒废。市纪委监委通过走访调研、座谈交流、查阅台账等方式,梳理形成问题清单反馈至东华镇党委、政府,并全程跟踪督办。
在监督推动下,东华镇因地制宜、分类施策,通过“村集体+企业+农户”模式,让闲置资源焕发新生。本东村委会上百宰小组积极争取壮大村集体经济资金136万元,新建800平方米枇杷分选车间、700平方米深加工车间和200吨冷库,促进了枇杷全产业链发展。红墙村委会整合项目资金,将老旧房屋升级改造为特色民宿,每年为村集体增收8万元以上;莲华村委会将废弃的村委会院落维修改造后出租给企业经营,实现“资源变资产、资金变股金”,村集体年增收10万元。
东华镇的变化,正是楚雄市纪委监委以监督护航闲置资产盘活的生动写照。近年来,市纪委监委将盘活闲置资产纳入重点监督清单,坚持清查盘活、问题起底、执纪问责、促改促治,建立由市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牵头抓总,派驻纪检监察组和各乡镇(街道)纪(工)委协调配合的“室组地”联动机制。同时,组成监督检查组深入田间地头、农户家中、合作社等地,通过实地走访、查阅资料、座谈交流、核对账务等方式,全过程跟踪全市闲置资源盘活进展,紧盯惠民政策落地、集体资金使用、农村项目建设等环节,深挖家底不清、管理混乱、资产闲置等问题,推动闲置资产变“闲”为宝。
针对监督检查发现的盘活资金与土地资源整合不足、村级财务监管不到位等问题,市纪委监委建立问题台账,采取动态销号、跟踪回访的监督方式,督促市农业农村局等职能部门建立清单化盘活工作机制,强化跟踪指导。通过建立“一宗一册”信息库,从项目规划、论证审批、招标程序、资金使用、验收评估到后期管理使用等环节全面梳理排查,按照“一地一档”“一企一策”制定盘活实施方案,确保小微权力在阳光下运行。
“监督不仅要‘揭盖子’,更要‘开方子’。”市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负责人介绍,全市聚焦资产盘活后的管理运营,联合农业农村局、财政局等部门,对项目资金使用、利益分配机制等关键环节开展“嵌入式”监督,严查优亲厚友、截留挪用等违纪问题。同时,督促各村健全“四议两公开”制度,完善村级“三资”管理制度,确保集体收益公开透明、惠及于民。
如今,苍岭镇的闲置校舍变身产业新村“家·园”,紫溪镇的老旧学校改建为彝养中心,鹿城镇将闲置商铺改造为“家门的务工车间”……一处处闲置资产的盘活,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,更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增收。
“盘活资产不是终点,管好用好才是关键。”楚雄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,下一步将持续深化“全周期管理”理念,以精准监督让更多“沉睡资产”变身“共富源泉”,全力护航乡村振兴。(米静 || 责任编辑 王文锦)